-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刊[05/29]
-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征[05/29]
-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投[05/29]
-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收[05/29]
-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栏[05/29]
变“教学”为“学教”——先研后教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背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一节组内研究课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教师满心欢喜地走下讲台,学生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走出教室,显然这是一节大家都觉得成功的数学课。我照
【背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一节组内研究课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教师满心欢喜地走下讲台,学生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走出教室,显然这是一节大家都觉得成功的数学课。我照例对身边的一名学生进行访谈。
我:“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满意吗?”
学生:“说实在的,没什么新的收获,因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我早就知道了,但是老师上课前一再强调,板书公式之前我们都不能说!所以我觉得郁闷,因为我们要装作不知道!”
听后我十分惊愕,无言以对。于是我问上课的教师:“你们班有部分学生在上课前已经知道公式,为什么要‘一再强调’不能说呢?”
教师:“我还没讲,学生就说出公式,会影响我的教学进程,不利于学生体验新知。”
原来为了让学生适应固有的教案,教师要学生“装”——明明知道,却要装作不知道!
那么究竟有多少“装”的学生呢?我决定作个调查。调查结果让我十分吃惊:全班52名学生,有近70%的学生在课前就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仍然对长方形的计算面积公式“遮着、掩着”,领着学生亦步亦趋地学,是不尊重这70%的学生的认知基础的,对他们来说亦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设计才能既照顾到学生的经验基础,又能让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呢?这成了我上课前思考的问题。我决定课前用足教材,让学生直面教材、走进教材,即“先研后教”:先进行有目的的研究,是为“先研”;课堂上在学生展示汇报后,教师结合教学重难点提升学生的认知,达成教学目标,是为“后教”。让教学变成学教!
根据学情我制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先研”时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在研究成果展示汇报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交际能力以及倾听、质疑、反驳等研究品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调控、提升、概括中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先研】让学生根据研究单在课前自主研究。
摆一摆: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一个大一点的长方形。
填一填:每排摆了____个,摆了____排,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总个数是____,长方形的面积是____平方厘米。
摆成的长方形的长是____厘米,宽是____厘米。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必要让学生带着研究单“先研”。研究单中的三个环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入手”,具有可操作性。这样安排让“先研”具有实效性。]
课前了解:根据课前的了解,安排三名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课前研究单。
[解读:精彩生成源于精心预设。这样设计可以避免没有目的的展示,提高课堂的层次性和时效性。]
课前谈话:(略)。
[解读:提出问题是研究问题的开始,鼓励学生不但要提出问题,对其他同学的研究成果也要敢于质疑。]
【后教】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揭示课题,板书公式
师:知道今天我们研究什么内容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师:这部分内容你们课前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学习,谁能说说长方形面积是怎样计算的?正方形呢?
[解读:“打开天窗说亮话”,让学生尽情展示他们所知道的。]
2.引发思考,以疑激趣
师:为什么用长乘宽就能得到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用边长乘边长就能得到正方形的面积?想研究这个问题吗?答案就在你们的课前研究单里。请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的研究成果,首先要仔细听,然后及时记录新的发现。
[解读:“为什么”点中了学生认知中的“弱点”,让学生觉得再研究十分必要。]
二、成果展示,汇报提升
[展示一]
生1:我一排摆了(3)个,摆了(2)排,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总个数是6,长方形的面积是 6 平方厘米,摆成的长方形的长是 3 厘米,宽是 2 厘米。
我的发现:可以不用数小正方形的总个数,用每排的个数乘排数就能得到小正方形的总个数。
师:能说出你算小正方形总个数的算式吗?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算的吗?(多找几个学生报算式)
文章来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网址: http://www.zgjxyxjyzz.cn/qikandaodu/2020/071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