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栏[05/29]
-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收[05/29]
-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投[05/29]
-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征[05/29]
-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刊[05/29]
现时期继续医学教育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及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虽然我们对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是受限于法规及政策不完善等客观因素的束缚,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还较为缓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
虽然我们对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是受限于法规及政策不完善等客观因素的束缚,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还较为缓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次研究就将结合实践经验,就当前继续医学教育的状况进行剖析,并总结有效的应对方法,现将研究过程总结如下:
1 当前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1 认识不足
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及临床研究的深入,当前关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虽然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从实际工作来看,仍旧有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是因为“单位要求”参加继续医学教育,而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其次,领导不重视也是影响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与眼前利益发生冲突时,医院管理人员均会不自觉的选择后者。
1.2 管理缺陷
当前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机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均不健全,无法很好的对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机构进行评审;其次,从实际工作来看,继续医学教育与专业卫生人员的晋升和执业注册也没有很好的结合,再加上多个相关部门的工作还存在明显的脱节,这对于卫生技术人员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1]。
1.3 教育手段与形式缺乏多样性
当前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讲授及学员自学的方式,教学质量相对较低;诸如远程教育技术等新型手段还未广泛运用,其次,单位组织的学术活动还相对单一,很难满足和适应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的需求。
2 应对措施
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在职人员的认识和积极性
通过各种可行的方式,宣传继续医学教育的概念、对象以及对于自身和医院发展的重要性,以改变在职人员对于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识和主观学习积极性。
2.2 完善制度
严格遵照卫生部制定的《继续医学教育规定》的要求,结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继续医学教育“三结合”、“三挂钩”的原则,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三结合指的是:将卫生技术人员的个人发展和切身利益相结合,对于继续医学教育不合格的卫生技术人员要求其考核、聘任、晋升和奖金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进而促使科室领导主动想办法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三挂钩指的是:将继续医学教育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执业考核、职务评聘和年度考核挂钩;对于继续医学教育不合格的卫生技术人员不得再执业,在职称晋升聘任工作中,将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与否作为必要条件之一;在年度考核中,对于继续医学教育不合格着,规定其无法被评定为“优秀”[2]。
2.3 确立组织机构与认证标准
为保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组织机构的科学性,应建立或指定地区范围内负责该项工作的机构;其次,关于认证标准的制定,必须有利于高校资源的利用,鼓励医学院参与到认证中来,促进医疗机构和医学院之间的联系。
2.4 针对医院举办系统性的学术活动
要求医院内的各个临床科室均要安排相关人员参加,并由组织者做好签到手续,严格把关,对于未参加的人员不给予其学分证。
2.5 规范管理,加大继续医学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
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各个科室在负责人的领导下,设立1~2名参与继续医学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通过参加学习班、讨论会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充分掌握继续医学教育的政策、方法和内容,然后再由管理者直接负责科室内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3]。
2.6 充分利用当前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和工作性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1)“派出去”,根据医院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选派工作人员到更高一级的医院或院校进行培训学习,已达到知识更新的目的;(2)“请进来”,为保证医务人员能够更好的接触到新知识和新技术,掌握国内外医学发展的动态,医院可以开展学术讲座,邀请界内的专家学者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
3 总结
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在职人员的个人发展,对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乃至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需要客观认识到的是,当前时期我们在医学继续教育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才能真正将继续医学教育的价值最大化,经过与已有资料的对比,本次研究所总结的继续医学教育的基本状况具有相对的普遍性,所以制定的应对措施值得在实践工作中进行参照对比。
文章来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网址: http://www.zgjxyxjyzz.cn/qikandaodu/2021/0220/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