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栏[05/29]
-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收[05/29]
-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投[05/29]
-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征[05/29]
-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刊[05/29]
禁毒教育之毒品的起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云景达峰关注青少年与中小学禁毒教育,通过中小学禁毒教室、禁毒教育宣传周、禁毒教育公开课、禁毒教室整体解决方案、云景达峰中小学禁毒教育学习平台,宣传普及禁毒教育。
云景达峰关注青少年与中小学禁毒教育,通过中小学禁毒教室、禁毒教育宣传周、禁毒教育公开课、禁毒教室整体解决方案、云景达峰中小学禁毒教育学习平台,宣传普及禁毒教育。
吸毒是我国的惯用说法,在医学上多称药物依赖和药物滥用,国际上的通用术语为麻醉品滥用或药物滥用。从这些专业术语可以看出,人类最初与毒品打交道,是因为它具有药用价值,适当的剂量可以治病救人:但是,在治疗中人们逐渐发现这些药品的毒副作用很大,能破坏人体正常生理机能,使人精神颓废错乱、沾染多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而“瘾君子”却利用它们产生的梦幻般的感觉来寻求刺激、逃离现实。毒品的历史就是一个个从药品到毒品不断转化的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小亚细亚以及地中海的东部山区发现了野生罂粟,在青铜时代后期(约公元前1500年)罌粟传入埃及,公元初年传人印度,唐朝初年由阿拉伯商人朝贡给中国皇帝而逐步传入。当时把含有鸦片的解毒膏药称为“底也伽”。由于野生罌粟花很美丽,人们就把罂粟作为一种名贵的观赏花草加以栽培。后来又逐渐发现罂粟的汁液(鸦片)是一种能够治疗某些疾病(有镇痛、镇静、止咳等作用)的药品。唐代至明代的600余年间,罌粟与鸦片的药理作为与其他中药配伍的药材。明朝末年,在追求享乐的氛围中,鸦片成了贵族热衷的“神品”,逐步形成-个吃鸦片的阶层,鸦片从药品蜕变为奢侈品。到了清朝初年,吸食鸦片之风由台湾、厦门等地传入内地,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不良习俗。清朝中后叶,鸦片贸易成为西方列强的对华政策。19世纪30年代,鸦片问题开始动摇清朝封建统治基础,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生死存亡。最先在中国泛滥的毒品是鸦片,最先在世界范围内泛滥的毒品也是鸦片。到了19世纪初,鸦片以各种形式被人类使用了几千年之后,德国一位名为泽尔蒂纳的年轻化学家从鸦片中分离出一一种生物碱,因其具有梦境般的镇痛效果,所以科学家就以希腊神话中的梦境与睡眠-摩耳甫斯(Morpheus)的名字将这种麻醉镇痛剂命名为“吗啡”(Morphine),这在当时被视为医学史上的伟大发现,一时轰动了整个欧洲医学界。但不过数十年,它的毒副作用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人们只有继续寻找可以替代吗啡来镇痛的新药。
1859年,奥地利的化学家亚尼耶马纳从古柯叶中提炼出麻药成分可卡因,它同样具有很大的毒副作用。因其成瘾性强,并对吸食者健康产生伤害,1914年,美国宣布将可卡因列为禁药。至今绝大部分国家都将可卡因视为毒品。
1874年,英国化学家伟特最先利用吗啡加上双乙酰,在炉上燃煮,增强效力,合成出二乙酰吗啡。1897年,德国拜耳药厂化学家荷夫曼将二乙酰吗啡制成药物,止痛效力远高于马啡,并取名为海洛因(Heroin),意指英雄。海洛因的出现也曾作为伟大的发明而轰动一时,认为它可以取代鸦片和吗啡,因为它具有吗啡和鸦片的医用价值,却又无毒副作用。1898--1910年间,该药上市时,以“不会上瘾的吗啡”为口号做宣传,更曾用作儿童止咳药,若干年后才发现该药在肝脏中会转化成吗啡,毒副作用是吗啡的4~8倍。
目前,世界上有五大“毒窟”,包括位于东南亚的“金三角”地区,即泰国、缅甸和老挝三国接壤的地区,曾被称为“鸦片王国”;南亚“金新月”地区,即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三国交界地区,为世界上最大的鸦片产地之一;南美洲的“白三角”或“银三角”地区,横跨南美洲五国(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秘鲁、墨西哥和牙买加),它是继“金三角”“金新月”之后的世界上第三大毒品基地;非洲的“黑三角”即尼日利亚、加纳、肯尼亚、苏丹和南非五国接壤的边境地带为世界毒品的“第四产地”;还有一个以黎巴嫩贝卡谷地为中心的山区,其毒品主要贩卖到欧洲。
文章来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网址: http://www.zgjxyxjyzz.cn/zonghexinwen/2021/1020/920.html